top of page

我們的歷史

1918-1928 年

1918 年,印度和歐洲的大片地區遭受了毀滅性的流感流行,這也使非洲的受害者喪生。傳教山醫院的方濟各會修女竭盡全力提供護理服務。 1918 年政府的報告列出了溫得和克 79 名白人和 568 名黑人的傷亡。


1922年,後來被方濟各會修女們稱為瑪麗亞希爾夫醫院的醫院列出了60張床位,可以猜測有30張被分配到隔離病房。

1923 年 5 月,隨著來自德國的八位姐妹的到來,姐妹的人員發生了變化。三姐妹是護士,一名監督手術室,一名在廚房工作,兩名從事洗衣和縫紉,最後一名負責管理和管理醫院。由於國家財政拮据,醫院登記了60張床位,但只有12名患者在醫院登記。可以猜到,30張床位是普通病房的一部分,另外30張床位分配給了隔離病房。同年,圖青的傳教士本篤會修女會將該醫院更名為我們的永久幫助聖母醫院,或簡稱為“瑪麗亞·希爾夫·克蘭肯豪斯 (Maria Hilf Krankenhaus)”。


1924 年 4 月,電力被安裝,一位農民向病房提供維修援助,以代替他的醫療費用。統計數字遠遠超過往年。大部分手術過程中,只有一名醫生在場,三至四位姊妹負責麻醉和協助。

1925 年 2 月是醫院建設的第一次重大變革。正在增加一個新翼,其中包括五個新的病房、一個浴室和兩個非常現代化的手術室。重新建模還包括增加一個小教堂。通過計劃和舉辦為期兩天的集市籌集資金。帶來了700英鎊,第一名患者於當年6月8日進入新翼。還有“神醫”弗里德里希醫生,他是著名的外科醫生,醫院里人滿為患。從1925年10月到1927年,許多病人因猩紅熱和傷寒入院。

1928 年,經過檢查,由於英國法律的要求,必須進行某些更改,而這些微小的更改是以城市管理為代價進行的。同年,南非議會通過了“第 13 號醫療、牙科和藥學法案”,該法案也將於 1929 年後在西南非洲生效。除其他要求外,它只允許在聯盟註冊的護士和助產士SA 在經批准的醫院工作。這意味著只有在英格蘭和南澳接受過培訓和考試的護士。當時,德國護士中沒有一個是合格的。
然而,他們可以申請註冊,但直到 1938 年 12 月 31 日才獲准,據推測,這只是由於護理姐妹短缺而獲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暫時結束了這個問題。戰後,通過允許申請人在德國成功培訓 2 年,在南澳進行第 3 年,在納米比亞註冊並被認可為合格護士,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 1992 年,納米比亞大學為助理護士提供進修和更新課程,使他們有資格成為“專業護士”。
 
 

bottom of page